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要。无论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还是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都是奋力在产业赛道上力求突破、探寻蓝海、拓展空间的求新求变者,也是极具创新活力的经营主体,更是创造新可能的关键变量。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就是要通过创新型企业的梯度成长,推动形成一波又一波的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浪潮。
近年来,随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深入实施,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多个领域涌现出数量可观的创新型企业。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我国共有独角兽企业409家,占全球独角兽企业的近30%,居全球第二位。创新型企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可期。
如何实现梯度培育?一方面,完善顶层设计。比如,浙江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改革,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系统“诊断”,通过提供专属服务包和建立创新型企业服务专员机制,推动创新型企业不断成长转变。另一方面,分类施策。以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例,不妨在重点培育企业的国际标准制定能力、技术融合能力、特色生产能力等方面多下功夫,推动企业向更高发展层次攀升。
此外,有关部门的“跟踪服务”也很重要。当好“店小二”,必须有清晰的边界感:既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对有关部门来说,不仅要本着“无事不扰、有事必到”的原则做好涉企服务,认真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实打实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还要不断强化法治思维,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让企业家大胆创新、放手创造。(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瑞庆)
(中国经济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