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实习生 王可欣
4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柘城县文化艺术中心的杂艺馆,灯光渐暗,喧闹的观众席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舞台上,只见赵氏魔术第四代传承人赵欣德身穿古老汉服,手中拿着一根看似普通的绳索,而后他轻轻挥动绳索,绳索像有了生命一般,缓缓直立起来,越升越高,引得现场观众惊讶不已。
“我这次演出的节目是《通天绳》,它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传统戏法表演,在古籍明代《剑侠传》与清代《聊斋志异》里均有记载,国内已失传300多年。通过特殊手法使一根绳索竖直升起,直通天空,随后让助手或孩童攀爬至顶端,甚至消失在空中,结束时绳索突然坠落,恢复原状。我认真研究和学习之后于2008年在郑州‘郑东花卉市场’与观众见面,使这一失传多年的神奇传说成为现实。”赵欣德说。
赵氏魔术的表演非常有特色,整个表演过程中完整且有节奏,情理之中而又让人意料之外。首先注重“口彩相连”,既要有表演变戏法的手,还要有说相声的口,手法上以快捷取胜,让观众即使不眨眼也看不出其中的奥秘,语言上生动有趣、幽默诙谐,引导观众专注在让看的部分,忽略不让看的部分。其次要充分把握表演节奏的快慢,在前期铺垫过程中节奏要慢,让观众看清晰并理解透彻,对道具深信不疑,最后见证奇迹的时刻确保精彩的一幕突然呈现出来,让观众眼前一亮,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据悉,赵氏魔术自1896年在商丘市柘城县牛城乡牛城村由赵留成创始,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赵留成14岁时跟随豫东某民间杂技班,拜师学习戏法,表演《捣包子(三仙归洞)》、《二仙棒(鸳鸯棒)》、《九连环》等10多项节目,逐步练得一手绝活。出师后,他带领儿子在民间演出魔术。表演《翻大箱(大变活人)》、《吃火吐火》等节目。第四代传承人赵欣德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深得戏法表演之精髓,学成之后在柘城县杂技团工作并表演魔术,其在传承祖传魔术的基础上,积极学习新知识,跟随AI的脚步,创作出一批批新的道具。
“这是我改进的道具‘鸳鸯棒’,在不改变道具形状和基本表演功能上,可以把道具直立后拉绳、绳比老道具多拉出来长一倍,并且绳子可以从棍上取下让观众检查,再放上继续表演。”赵欣德说,“平时演出基本上是一天两场、节假日3-5场,一年大约400场,以景点,婚庆,开业庆典为主。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我经常睡到半夜灵感来了之后立马起身制作道具或是创新魔术,让我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在台上演出听到台下观众的掌声,那一刻就算是没有任何的利润,也心甘情愿。”
谈到下一步的传承和发展时,赵欣德表示,目前他正在教十几个学生,并跟随他学习以及到全国各地演出,必须把祖上传下来的东西传授出去。如今随着网络揭秘的魔术越来越多,观众对魔术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也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在结合时代和市场的基础之上,呈现出更多让观众喜欢和有新意的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