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医养生,重在清明!坚持做这5件事+2个动作,调脏腑、疏肝气,健康不踩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4:22:00    

-中医养生,重在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一、平衡阴阳防未病


清明前后,气温变化较大,忽冷忽热的天气最易伤肝阳之气,所以此时不要骤减衣衫,换衣不宜过早,所谓“春捂”就是这个意思。专家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温差大时,人体血管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出现较大的舒张与收缩波动。此时如果不注意“捂”,会造成血流和血压波动,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对大多数中老年人来说,15℃是人体适宜的临界温度,也是“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此时,衣着宜上薄下厚,保持腰腹下肢的温暖,防止感冒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复发。



二、作息规律阳气升


春为肝气当令,立春之后,人体内的肝气逐渐旺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阴气逐渐消退。此时节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适当晚睡一点儿,早起一些。早上7时至9时是辰时,中医认为此时属胃经最旺,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可引起人心燥、喉干、头昏、目浊等不适。因此,要尽量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向前调,早起后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不仅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还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增强抗病能力。



三、减酸宜甘重饮食


清明时节体内肝气旺盛,容易影响脾胃的功能,饮食注意忌酸忌食生冷,当以甘甜、温润、清补为主。

春季阳气初生,饮食宜选辛甘之味,可以调养肝脾之气,如肉类、鸡蛋、麦片、牛奶、萝卜、菠菜、山药、姜、葱、蒜等。忌食煎炸油腻、寒凉生冷、容易过敏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及时补充水分,保养脾胃之气。也可以适量吃一些花生、芝麻、枸杞来温补养肝。高血压患者少食肝脏类食物,以少盐、清淡为宜;有慢性病的人要少食易发的食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热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有过敏性疾病病史的人还应该远离变应原。



四、调养精神疏肝气抒


因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人们在此节气里多容易产生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难免念物思人、悲伤落泪。但此时不要以“有泪轻弹”为羞耻。顺应时节,抒发肝气,开阔心境。所以无须掩饰,情到悲时,则适度宣泄缓解机体和心理的紧张,甚至还能减轻疼痛。

此外,清明期间容易出现肝气偏旺,精神调养上要保持心情舒畅开朗,切忌遇事着急,甚至动肝火。可以听音乐、钓鱼或春游等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性情。



五、清明保健重调脏腑


清明节气,北方春旱多风,气温较低,乍暖还寒,而南方则多雨,气候阴冷而潮湿。为避免病邪缠人可以采用艾草泡脚来除虚火。

具体做法:用艾叶水泡脚,能有效地去除体内虚火,可以缓解因肝肾阴虚导致的黑眼圈。此外,天天用热水泡脚本来就有促进血液循环,赶走体内湿寒的功效,而且艾草还能通十二经络,调理阴阳。


最后小编教大家做两个动作,能够疏肝健脾,经常做对身体很有益处哦!


1、擦胸抹肋——疏肝

具体做法:用双手掌循着两侧肋弓左右交替进行搓抹,搓至肋弓发热舒畅为佳,不计次数。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有舒展、升发的生理特性,关系着全身气机的调节。


2、叩打膝关节——健脾

具体做法:用双手空掌有节奏地拍打膝关节两侧,力度由轻至重,叩至膝关节舒适发热为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健脾有益于增强身体化湿能力。


来源 山西省中医院肿瘤三科 胡上娇

相关文章
清明假期市民出行意愿强 重庆文旅热度带动消费热情
2025-04-05 23:17:00
在渝高校青年学子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探寻清明文化活动
2025-04-04 23:35:00
·清明】金川区金川路街道金谷里社区:“线上线下”齐发力,传承文化祭英烈
2025-04-04 21:45:00
清明假期踏青赏花(13)
2025-04-04 19:36:00
清明时节防病养生 专家支招这样做
2025-04-04 15: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