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感谢小吴律师,调解好了一楼小院养鸡扰民的矛盾,让我们恢复了宁静的生活。”5月2日,威海市环翠区鲸园街道鲸园社区党委书记徐琳琳收到了一条“感谢”微信。居民口中的“小吴律师”吴雅婷,不仅是凌云志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还是鲸园社区的明星调解员。
“小吴律师”深度参与社区调解工作,还得从鲸园社区开办的青年夜校说起。去年3月,鲸园社区以满足青年“白天上班挣钱,晚上学艺解压”需求为出发点,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办了夜校,截至目前开设了11门课程,受到广大青年居民的追捧,吴雅婷也是其中之一。
“我报名了古筝和茶道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社区工作的认识,萌生了发挥专业特长,参与社区治理的想法。”吴雅婷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开设“法律明白人”小课堂,普及物业管理条例等知识;还化身邻里矛盾的调解员,成功调解宠物扰民、停车位纠纷等矛盾十余起。
以吴雅婷为代表的青年志愿者成为了社区治理的“润滑剂”,这源于威海创新青年公共服务供给,以青年夜校为载体,推出短视频剪辑、书法、古琴等课程400余节,吸引青年人回归社区、服务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社区。
“为了让社区治理‘一路生花’,我们将青年夜校与社区运营相结合,创新‘公益+低偿+积分’的付费模式,青年人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获得积分,用积分抵扣部分学费。夜校的收费则以‘社区公益金’的形式,反哺社区、回馈于社区治理,让社区拥有‘自我发展’的循环动力。”徐琳琳介绍,去年以来,“青年有为”逐渐成为社区青年的共识,青年志愿者比例提升至65%。
“青力量”赋能,让鲸园社区焕发了治理新活力,成为威海开展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生动注脚。威海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规划以来,以“生活友好”“事业友好”“文化友好”“创新友好”“生态友好”等“五个友好”推动从全国试点建设向常态建设升级,不仅实现了青年与社区治理的“双向奔赴”,还聚焦青年在威安居乐业持续发力。
来自日照的青年潘赛,现就读于威海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共青团威海市委搭建起的大学生实习实践平台,他先后在刘公岛担任志愿讲解员、铁人三项世界杯赛志愿者,还通过“青鸟计划·实习实践季”,获得了在威海优途国际旅行社实习的机会。“实习期间,我参与设计的旅游线路被公司采纳,那种成就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在威海,年轻人的声音会被听见。”潘赛表示,他已经决定留在威海这座青年友好城市工作生活。近几年,威海不断加大青年就业扶持力度,为1万余名大学生发放生活津贴1.6亿元,发放就业见习补贴、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953.21万元,吸引青年人才来威就业2.2万人。
威海还着力实施青年优居计划,2022年来到威海临港区就业的冯晓就是受益者。“住在这里很方便,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医院、超市和健身房,周边还有丰富的商业配套,生活品质完全不输城市中心。”冯晓说,优徕青年社区的“宜居”设计让他感到安心,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
近年来,威海建成“优徕青年社区”9处,可实现青年拎包入住,租金不高于同地段同品质的80%,同时为入住青年开展社群社交、考公辅导等服务,提升了青年入住体验。同时,累计打造“青年驿站”25处,为来威求职就业青年提供最长7天免费住宿,服务青年入住637人次、合计减免住宿费17.8万元,让青年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安心追逐梦想。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郑莉 通讯员 常效华 林彦芳 李琚仪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