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冯新斌:深耕贵州谋“治汞”之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08:44:00    

“贵州是地质科研的‘天选之地’。”4月23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冯新斌告诉记者,喀斯特地貌的独特禀赋、矿产资源的天然宝库、气候生态的宜居底色,共同构筑起这片科研沃土。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冯新斌

贵州的卡林型金矿、汞矿、锑矿等是地球化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今年57岁的冯新斌,深耕汞污染研究领域30余年。他带领团队首次发现水稻能富集毒性强的甲基汞;研发汞同位素指纹技术,为汞污染溯源戴上“追踪器”;构建森林汞通量模型,揭示森林在汞循环中的关键作用;建立我国区域大气汞观测网络,为发展中国家参与环境治理提供科学范例。

“青年科研人员在这里能直面国家重大需求。”在冯新斌看来,贵州石漠化治理、喀斯特土壤修复等课题,恰是青年人才突破学科边界的契机,“要善于从贵州的实际发展中发现科学问题。比如喀斯特地区土壤形成机制、石漠化治理中的植被筛选,这些既是全球地学前沿课题,也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科研既要攀登理论高峰,更要解决实际问题。”冯新斌提出“三个融合”: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融合,国际视野与区域特色融合,政策扶持与平台建设融合。这些年来,他培养了52名博士和22名硕士,指导了3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这些人才持续为传播汞污染知识、制定解决方案,以及拟定相关政策提供着智力支持。喀斯特地貌的天然实验室与汞治理的方案交相辉映,彰显出贵州地质科研的独特优势,也助推着这片科研沃土的高质量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警

编辑 李娟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相关文章
冯新斌:深耕贵州谋“治汞”之策
2025-04-25 08:44:00
《好客山东休闲荟》带你探营2025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2025-04-23 11:07:00
“陪诊师”新职业出现 能否有效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痛点?
2025-04-22 11:20:00
从“作坊”到“智造”!一盒牛奶保“鲜”也保“质”|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
2025-04-22 07:45:00
锐评|对科研不端行为加大惩处力度,让造假成本远高于收益
2025-04-21 09: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