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近日,在“问政四川”平台上,有网友反映,在凉山州冕宁县城周边山上发现大量紫茎泽兰,其生长速度非常快,担心如果不及时处理,紫茎泽兰将会大面积覆盖,会威胁其他植物生长。
紫茎泽兰原产于美洲,约20世纪40年代,传入我国云南南部。在《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一批)中,紫茎泽兰名列首位。因具有强大的入侵性和生态适应性,以及巨大的破坏力,紫茎泽兰也被称为植物界的“入侵魔头”。
据不完全统计,凉山州已有超过390万亩土地遭到紫茎泽兰的“入侵”。它是如何来到凉山的?其破坏力究竟几何?当地有怎样的应对措施?4月23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凉山州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孟秀祥,探讨针对这一“毒草”的应对之法。
紫茎泽兰 孟秀祥摄
紫茎泽兰迅速蔓延?
网友担忧危害本土植物生长
“以前还能在山上看到很多杜鹃花和菌类,现在很多山上只能看见紫茎泽兰。”这名网友在留言中提到,近几年,在冕宁县城周边的山上,紫茎泽兰在蔓延迅速,“如果不及时处理,长远来看,不只是冕宁,甚至凉山的地界早晚要被紫茎泽兰覆盖,植物多样性肯定会受到威胁,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
对此,冕宁县林业和草原局回复称,目前,紫茎泽兰覆盖面积已占凉山土地面积的8.7%。冕宁县林草局已从2020年起,通过天然草原改良和人工种草项目等生态修复项目对实施范围内的紫茎泽兰进行清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还在冕宁县复兴镇等密集区域开展人工拔除行动,2024年累计清理面积达1200亩,焚烧处理植株300吨。此外,试点替代种植,引入柠檬桉、皇竹草等替代植物抑制紫茎泽兰生长,试点区域植被恢复率达40%。
下一步,当地还将开展人工与物理防治工作,对紫茎泽兰进行秋冬季集中拔除,同时开展生物防治强化,在相关地区精准施药,补种杜鹃、山茶等本土物种,恢复生态链。
孟秀祥在凉山调查紫茎泽兰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
超390万亩土地遭到“入侵”
如何根除属业界共有难题
在中国科学院微信公众号上,紫茎泽兰被植物学家定性为“桀骜不驯的入侵魔头”:它开着白色小花,茎和叶柄呈紫褐色,叶四季常绿,繁殖能力极强,有它在的地方通常其他植物难以生长。此外,紫茎泽兰的植株有毒,食之会引起家畜中毒或死亡。其花粉也能引起人畜患过敏性疾病,种子也有毒。
这样一种入侵且有毒的植物,在凉山州的分布情况如何?凉山州林业和草原局草原工作站工作人员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凉山州已有超390万亩土地,遭到紫茎泽兰的“入侵”。
“这种植物通常会生长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方,像二半山、林下、河边,就是生长的密集区域。草原和高山草甸上,因为海拔较高、气温较冷,所以很少有分布。”该工作人员介绍说,“受泥巴山等高山遮挡,紫茎泽兰很难北上‘飘’到成都平原,但会在山间繁殖。”
如何系统、合理地处理这一“魔头”,却是一个令林业人员感到头疼的问题。“如何完全清除它,这应该是业界共有的难题。目前我们也没有特别完善的方法能完全清除紫茎泽兰,只能在每年11-12月,对其干枯的枝叶进行人工砍除,但其根系部分,很难处理干净。”
该工作人员表示,因为紫茎泽兰覆盖面积较大,如果靠大面积喷洒药物,可能会造成其他本地植物和土地破坏。
紫茎泽兰 孟秀祥摄
在凉山繁衍近50年
专家称目前仍在可控范围内
紫茎泽兰原产于美洲的墨西哥至哥斯达黎加一带,后作为观赏植物被引种到欧洲,再传入澳大利亚及亚洲,约20世纪40年代经由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南部。这种外来植物,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面对其迅速繁衍的态势,是否有更加合理、系统的方法来遏制?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孟秀祥,早在2003年就关注到紫茎泽兰“入侵”凉山的状况。
孟秀祥调研发现,紫茎泽兰于20世纪70年代末,从云南传入凉山州 ,首先发现于金沙江畔的盐源县树河乡,最初呈零星分布,到20世纪末,开始全面蔓延,演绎了一个典型的外来物种入侵本土的实例。到2003年,全州已经有15个县市受到紫茎泽兰不同程度的侵袭,且其入侵之势并未减缓。
“凉山地处我国西南的横断山区,降水和气温条件极好,是全球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具有山地、平原、湿地、草地和耕地等生境,海拔区间跨度大,对紫茎泽兰而言,生境适宜性极好。”孟秀祥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外来物种的生态入侵途径较多。就紫茎泽兰而言,其种子为连萼瘦果类型,数量巨大、质量轻小,千粒重仅为0.04克,加之长有帮助种子漂浮的冠毛结构等,这些生态生物学特征使紫茎泽兰种子非常容易借助风流和水流传播。此外,区域间的贸易、交通、运输等经济活动及人为的无意携带,也会无形中促进紫茎泽兰的地区间传播。
“由于紫茎泽兰对生境、阳光和水肥等资源条件的高竞争力,加上化感作用等原因,导致紫茎泽兰爆发后境内本土物种的消失,降低了生物多样性水平,也造成景观污染。”孟秀祥分析说,紫茎泽兰的大量“入侵”还会影响农业生产,造成水土流失等灾害。
虽然目前紫茎泽兰已在凉山境内有大面积生长的态势,但孟秀祥认为,目前情况仍处于可控状态,可以进行防治。
“可以提倡用人工去除植被后结合生物替代的方式,也可引进其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短期内用农药灭杀等方式。”孟秀祥建议,或者将其进行资源化防除,进行色素提取、农药研制及造纸等利用,再或者给其足够长的时间,让紫茎泽兰和本土植物的种间相互作用及其他生态过程,紫茎泽兰可逐渐同本土植物同存,归化于本土群落。
紫茎泽兰 图据云南网
云贵川多地曾大面积出现
亟待找到有效的治理方式
其实,紫茎泽兰的“入侵”,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早有发现,各地也曾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治理。
与凉山类似,四川攀枝花市也受到紫茎泽兰的困扰。2013年,当地一家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首条紫茎泽兰生物有机肥生产线,将紫茎泽兰防治转化为综合利用。不过,因企业方自身发展原因,项目终止。
2024年2月,四川宜宾市民徐宗荣在宜宾城区的路边发现一团紫茎泽兰,不断发文呼吁当地相关部门及时清除。不久后,当地开始部署清除紫茎泽兰工作,将其连根拔起后做无害化焚烧处理。
在凉山州会理市,则是采用种植皇竹草的方式清理紫茎泽兰,来有效遏制其扩散态势,筑牢森林生态安全屏障。
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在20世纪80年代便出现了紫茎泽兰的身影。随后40余年的时间里,紫茎泽兰迅速占领当地撂荒的农田、山头、公路两旁。为了解决紫茎泽兰泛滥问题,当地曾采用人工拔除、制成燃料等方式,但因成本太高、效益低下,最终失败。
之后,当地开始种植白刺花、花椒、皇竹草等植被,与紫茎泽兰“抢占”土地,并发展相关产业,既能控制紫茎泽兰生长,也能促进当地农户增收,效果相对明显。
2022—2023年,云南省昆明市林草局组织开展了《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其中,紫茎泽兰是昆明所有外来入侵物种中,入侵面积最大,也是最严重的。其入侵面积估算49704.3714平方米,占全市入侵物种面积的86.31%。在当年普查的17种入侵物种中,紫茎泽兰为重度危害入侵物种。目前,昆明市采用将物理清除、替代控制、生物防治、化学防除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融为一体的方式,防治外来入侵物种。
资料显示,紫茎泽兰现已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目前仍以每年10公里-30公里的速度,随西南季风向东和向北扩散。仅仅在云南省就有93个县(市)有分布,面积达250多万公顷,即云南80%的土地都有紫茎泽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