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下单边涨价,时间相差20分钟,价格却涨了近150元。”4月7日媒体报道重庆李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而是当下在线预订市场的普遍乱象。从浏览即涨价到下单后跳价,从“市场行情”到“系统自动调价”,酒店和平台用技术手段将价格波动玩成了“黑箱游戏”,而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
这种所谓的“动态定价”本质是数字时代的“价格陷阱”,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在透支行业信任,亟需监管亮剑与市场反思。
表面上看,酒店调价是市场行为,供需决定价格似乎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调价的透明性与公平性早已被技术扭曲。当酒店以“剩余房源充足”却突然涨价,当平台以“系统算法”为名掩盖人为操纵,所谓的“市场规律”便成了宰客的遮羞布。更讽刺的是,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完全处于弱势——他们既无法验证房源真实库存,也难以判断涨价是否合理,甚至因“频繁点击”被系统标记为“急迫需求”而遭遇针对性加价。这种缺乏规则约束的“动态定价”,与大数据杀熟何异?
技术本应是提升效率的工具,却沦为收割消费者的镰刀。酒店和平台将“收益最大化”奉为圭臬,用算法精准狙击消费者的心理底线:预订量达50%涨一次,达80%再涨一次,考试、演唱会等刚需场景更可肆意抬价。这种“竭泽而渔”的短视逻辑,看似赚了快钱,实则牺牲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刘春副教授的警示一针见血:当消费者将“瞬间涨价”与“大数据杀熟”画等号,酒店和平台失去的不仅是单次交易,更是长期积累的品牌公信力。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一次不公定价都可能引发舆论海啸,最终反噬企业自身。
破解这一困局,需双管齐下。一方面,监管部门应明确“动态定价”的边界,要求平台实时公开房源基数、调价逻辑与历史价格曲线,确保消费者知情权;对“浏览即涨价”“下单后跳价”等涉嫌欺诈的行为,更需重拳整治。另一方面,行业需建立自律机制,摒弃“能宰一个是一个”的投机心态,将定价权关进透明的笼子。例如,可借鉴航空业“票价分级公示”模式,或设置单日调价幅度上限,避免价格剧烈波动。消费者的“用脚投票”同样关键——当更多人选择对不透明涨价说不,转向服务透明、价格稳定的品牌,市场自会倒逼企业回归理性。
价格可以动态,但诚信必须静态。当技术赋能变成技术压榨,所谓的“市场智慧”不过是精致的利己主义。酒店业的竞争终将回归服务本质,而非算法下的“价格游击战”。唯有将消费者权益置于利润之上,行业才能真正赢得未来。否则,当信任彻底崩塌,再精妙的涨价算法,也算不出挽回人心的公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志高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