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画中的蝴蝶与蛾:如何以笔墨传神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09:35:00    

蝴蝶、蛾都属于鳞翅目。两者最显著的区别是蝶的触角呈顶端膨大的棒状,休息时四翅合拢竖立于背上,多数蛾类触角顶端呈针尖样弯曲或整个触角呈羽毛状,休息时四翅平铺展开。在传统绘画中常见的蝴蝶种类是蛱蝶、凤蝶和粉蝶,尤以蛱蝶、凤蝶为多见,蛾类较少入画。

历代画家对草虫的形态、性理极为重视,提倡深入观察,通过形态认识其物性、物理,以表现草虫的生动情态。清王概《芥子园画传》提到了蝴蝶的形理与季节的关系:『安于春花者,宜翅柔、肚大、后翅尾肥 ,以初变故也。安于秋花宜翅劲、肚瘦而翅尾长,以其将老故也。』 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则记载了古代画家这一从『外师造化 』到『中得心源 』的深刻认识:『曾云巢无疑画工草虫,年迈愈精。余尝问其有所传乎?无疑笑曰:是岂有法可传哉?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画史中记载最早的草虫画家是唐代滕王元婴,他所作的蜂蝶『曲尽精理』。在尊重物象性理的前提下,擅画草虫的画家往往能不拘于形似,信手寓兴而得其翻飞鸣跃之状,同时又能充分发挥笔墨表现力。如宋代著名草虫画家居宁『喜饮酒,酒酣则好为戏墨,作草虫,笔力劲峻,不专于形似。』



中国画里的蝴蝶与蛾,向来不是昆虫学的图解,而是画家心灵的投射。那薄翼上的斑纹,轻盈的舞姿,在宣纸上化作几笔墨痕,却能令观者感受到一种超脱形似的灵动。传神之妙,不在形似之精微,而在笔墨与心性的共鸣。

蝴蝶在传统中象征着蜕变与自由,蛾则常被赋予趋光而亡的悲情。画家落笔之前,心中先有了这意象,或欢愉,或哀婉,然后笔墨随之而生。八大山人画蝶,翅若残叶,翻飞于空白之间,分明是他孤傲灵魂的写照;齐白石笔下的蝴蝶,则憨态可掬,墨色淋漓,透着一股乡野的生气。同是蝴蝶,神韵迥异,皆因画家性情不同。

中国画的笔墨,本就是心绪的迹化。画蝴蝶时,那提按转折的用笔,浓淡干湿的墨色,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一笔下去,既是翅膀的轮廓,也是画家情感的流动。墨分五色,不在于颜色的繁复,而在于水与墨交融的微妙变化。画家通过控制笔中水分的多寡、运笔速度的疾徐,使墨色在宣纸上自然晕染,形成蝴蝶翅膀那种半透明的质感。这种质感不是刻意描摹出来的,而是笔墨自然生发的结果。

传神的关键,在于捕捉那"刹那的真"。蝴蝶停驻花间的瞬间,翅膀的微微颤动,触须的敏感颤栗,都不是静止的形态所能完全表现的。画家通过笔墨的节奏与韵律,暗示出这种动态。几笔淡墨扫过,便是翅膀的扇动;几点浓墨点染,便是眼目的灵光。观者虽见的是静态画面,却能感受到那生命的跃动。

中国画论中常言"形神兼备",而更高的境界乃是"得意忘形"。画蝴蝶与蛾,不必拘泥于翅脉的精确、复眼的圆整,而应追求那种"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当笔墨超越了单纯的描摹功能,成为心灵的语言时,蝴蝶与蛾便不再是纸上的昆虫,而成为了某种精神的象征。

笔墨传神,终究是画家与自然对话的结果。那些在宣纸上翩跹的蝴蝶与蛾,承载着画家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由的向往,对瞬息万变的宇宙的体察。观者凝视这些笔墨痕迹时,实际上是在与画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本文参考湖北美术出版社《中国画技法图典》】

墨韵千年,笔底生辉。

来源:国画艺术

相关文章
中国画中的蝴蝶与蛾:如何以笔墨传神韵?
2025-08-23 09:35:00
笔底乾坤见精神——评王永海书法艺术
2025-06-24 1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