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河南头条##信阳头条##新县##新县头条#
历史为根文为魂。点击关注,邀您一起感受更多地方文化之厚重。
1. 卡房九女峰和老君山:姑娘们舍身镇龙潭
在卡房乡居畈村西边,并排立着九座山头,这就是九女峰。紧挨着旁边那座是老君山。老辈人说,早年间这山根底下有个深不见底的水潭,里头藏着一条恶龙,祸害人畜,闹得四邻八乡不得安生。
村里有户人家,养了九个闺女。姑娘们心善,见不得乡亲受苦。后来啊,太上老君(道家祖师)点化了这九姐妹,给了她们金丹。姑娘们吃了金丹,得了神力,就去找那恶龙拼命。一场恶斗打得是天昏地暗!眼看恶龙打不过,要往它老窝深潭里钻,这要是让它逃回去,往后还得出来害人。
这九位姑娘心一横,手挽着手,一下子化作了九座高高的山峰,严严实实地把那龙潭给镇住了,恶龙再也翻不了身。太上老君点化她们、给金丹的地方,后来就叫了“老君山”。这故事讲的就是九女峰和老君山名字的来历,更记下了咱这儿姑娘们的刚烈和仁义。
2. 将军山一线天:孝子诚心开石得药
将军山的东北坡上,戳着一块十几米高的大石头。石头正中间裂开一道缝,窄得很,抬头看天就剩细细一条线,所以叫“一线天”。
这缝咋来的?有个孝子的故事。说古时候,山脚下住着个后生,他老娘得了重病,非得山里的灵药才能救。小伙子心急如焚,没日没夜地在山上凿石头找药,人都熬垮了。
他这份孝心感动了山里的神仙。神仙就指点他(或者说托梦),教他用墨线在巨石上弹一下。
小伙子醒来照做,拿着墨线对着那大石头“嘣”地一弹——嘿!只听“轰隆”一声巨响,那巨石真就裂开了!裂缝里走出一位手里拿着灵芝仙草的姑娘(老辈人传,这是山里的药草成了精,显了人形)。
姑娘把灵芝给了孝子。小伙子拿回去熬药,救活了他老娘。药灵姑娘呢,把药给了人就消失了。
故事到这儿就完了,重点就是孝心感动天地,仙人指路,得了灵药救母。那块裂开的巨石,就成了孝道的见证,一直立在那儿。
3. 千斤乡的地名:塘坝石头重,千斤名号传
新县西边有个地方叫千斤乡(现在行政区划可能有调整,但地名是这么来的)。这名字听着有劲,老早还传过跟三国关羽、张飞有关的段子。说张飞在这儿卖肉,门口放块千斤石,谁能搬动就送半扇猪。关羽路过,单手就把石头扔田里,背起肉就走。
两人打起来,打到一处山岭,张飞把关羽帽子打掉了,就叫“打帽岭”(现在叫大帽岭),后来刘备劝和,三人结义。这故事热闹是热闹,但咱新县1990年的老县志《地名志》里写得明明白白:跟三国没关系!
明朝那会儿,当地修了个大水塘,那塘坝修得特别结实,用的都是上千斤一块的大石头垒起来的。因为这塘坝用的石头沉,这塘就叫“千斤塘”。
叫着叫着,名气大了,到了清朝,这片地方就跟着叫“千斤”了。关羽搬石头那故事,是后来老百姓觉得“千斤”这地名有意思,就把听来的三国故事往上一套,图个乐呵好听,属于“借名生事”。
4. 沙窝保安寨的“金碗银盆”:穷老邱的月光计
沙窝镇(以前可能叫沙石镇,现在官方名字是沙窝镇)南金村有个保安寨。寨子里有户姓邱的人家,穷得很,儿子娶媳妇困难。
寨子里有个热心肠的二婶去说媒,跟邻村富户吹邱家:“哎呀,人家邱家可讲究了,大圆桌吃饭点宝灯,使的是金碗金筷银盆!”富户半信半疑。二婶就出主意:“不信?你八月十五晚上,偷偷来河边瞧瞧!”到了中秋夜,月亮又大又圆。
邱家按二婶的计策,把桌子搬到河边一块平整的大圆石头上。桌上摆着几个粗瓷碗,碗里盛满了清水(月光照在水面上,亮晃晃的,远远看着像银盆),竹筷子刷了一层桐油(黄亮亮的,月光下像金筷),天上那轮明月就是现成的“宝灯”。
富户派的人躲在河对岸,隔着河远远一望:月光水影里,果然是金灿灿、银闪闪一片!真以为邱家富贵,亲事就这么成了。
1987年文化馆采风时,听寨里老人胡永福(当时78岁)亲口讲的,重点就在月光和水面的反光“晃”了人的眼,不是什么真金白银的碗筷,妙就妙在这“看”的效果和距离上。讲的就是穷人的急智和媒人的巧舌。
5. 保安寨仙人洞的烟:山肚子里的气儿走的道
还是保安寨北崖那个仙人洞。有句老话传了很久:“仙人洞里点把火,邱寨那边冒青烟。”听着可神了,像洞里藏着通到邱寨的密道。早先也有人好奇,打着手电往里钻,走不到头。1982年,省里地质队专门来人探过洞。
量清楚了,洞子大概300米深(实际测的是298米),尽头是山体裂开的一道缝,很窄,也就一拃宽(0.3米),人根本过不去。那洞里点火,烟为啥能从邱寨那边的山缝冒出来呢?地质专家解释了:洞里空气是流动的,点了火,烟就跟着这气流走。
山体里面石头缝多得很(这叫喀斯特地貌),烟尘就顺着这些石头缝儿钻,碰巧从邱寨那边的山体裂缝里渗出来了。不是什么仙人修的密道,就是山肚子里气流走的自然通道,“冒烟”的奇观是真的,但道理弄明白了。
6. 游击队长邱进敏的“一封信”
这是咱新县近代的真事,干干脆脆。1946年中原突围后,国民党县长李建刚抓了不少新四军家属关起来。咱的游击队长邱进敏,胆大心细,想了个法子。他找到给敌人通风报信的一个道士,叫陈光海。
邱队长写了封信,让陈光海“转交”李建刚。信上白纸黑字写着:“李建刚:速放乡亲!若伤一人,必取尔头!——邱进敏”。
陈光海这人心眼不正,想拿这信去邀功请赏,就自个儿跑去直接把信献给了李建刚。
李建刚一看,这哪是投降信?这是催命符啊!再看陈光海,居然拿着“共匪”头子邱进敏的信来献宝?这不是明摆着跟游击队有勾结吗?李建刚又惊又怕,生怕邱进敏真来砍他脑袋,干脆把陈光海当“通共”分子给枪毙了!紧接着,赶紧把关押的老百姓都放了。
邱队长写的那封警告信,原件现在就保存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里,道士献信被杀、李建刚放人这些事儿,都清清楚楚记在当年的档案里。靠的就是邱队长的胆识和智慧。
7. 三月三,蒸蒿子馍:防虫的老讲究
新县有个老习俗,农历三月三,家家户户都要做蒿子馍吃。这馍是用米蒿(一种野生的、有清香味儿的蒿草)掺进米面或者面粉里,包上馅儿(甜的咸的都有),上锅蒸熟。为啥非得这天吃呢?老话讲“三月三,鬼下山”。听着有点瘆人,可翻翻1990年的《新县志·风俗卷》就明白了,更早的老话是“三月三,百虫醒”。
农历三月,天气暖和了,冬眠的蛇啊虫啊都开始活动,容易传病。老辈人发现这米蒿有股特殊的清香气儿,能驱赶蚊虫。他们就琢磨着,吃了用这蒿草做的馍,人身上带了蒿草味儿,春天就不容易招虫生病。
那“鬼下山”的说法,更像是把看不见的病菌、害虫笼统地说成了“鬼”,求个心安。这习俗里头,藏着的是先人们根据时令防病防灾的实在经验。2011年,这个“三月三做蒿子馍”的老讲究,正式被列入了信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故事,桩桩件件都拴在新县的山头上、寨子里、老习俗里。九女峰、将军山、千斤、保安寨、仙人洞,都实实在在在那儿立着、躺着。
故事里讲的孝心、勇烈、智慧、抗争,还有对天时地利的琢磨,都是咱这方水土上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