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 锟
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与复兴崛起的壮阔征程中,无数革命先辈以信仰为灯、以行动为笔,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人生篇章。我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何伟同志(原名霍德恒),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从河南汝南的少年学子成长为抗日先锋、新中国建设骨干,他用一生践行了对党的忠诚与对人民的赤诚。
何伟出生于汝南县刘庄,自幼受辛亥革命思想熏陶。1926年,北伐军占领武汉,何伟在二哥、共产党员霍德轩的带领下,参与张贴标语、组织农民联欢,初次感受革命洪流的力量,立下革命志向。
1928年,入读武汉华中大学期间,他在图书馆接触《共产党宣言》《帝国主义论》等马列著作,与进步师生组织秘密读书会,翻译苏联进步文章,在黑暗中探寻真理。1934年大学毕业后,他在汉口圣罗以女中任教,借《林觉民绝命书》讲授革命大义,用鲁迅作品启迪学生,以生活书店为阵地,向各界传递《大众哲学》等进步书籍,成为武汉进步青年的“引路人”。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何伟投身武汉学生爱国运动,筹建抗日救国会,创办《新女性》《新文学》刊物,组建武汉文化界抗日救国会。1936年5月,他作为武汉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筹备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何伟”,正式踏上革命道路。
此后,他奉命回武汉恢复党组织,建立中共武汉临时工委。“七君子”事件中,奔走于南京、苏州呼吁营救。1937年被捕入狱,面对特务拷问仍坚贞不屈,狱中宣传抗日主张。出狱后,他协助董必武、周恩来开展工作,1938年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发动数万人参与抗日宣传,将大批革命力量输送到敌后开展游击战。
1938年10月,何伟肩负周恩来重托奔赴安徽,任鄂豫皖边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他以《新华日报》记者身份穿梭于大别山,团结民主人士,争取桂系合作抗日,发展党组织达数千人。面对国民党反共高潮,他沉着部署,将三千余名干部安全转移到新四军,华中局领导给予高度赞扬。
1940年起,何伟转战新四军,历任四支队政治部主任、七师政治部主任兼皖中区党委书记等职。在津浦路西艰苦环境中,他与战士同吃同住,狠抓部队思想建设;作为谈判代表,他单骑赴敌营,挫败李品仙阴谋,促成以淮南铁路为界的停火协议。
在创建皖中抗日根据地期间,他领导减租减息、发展经济,使根据地成为华中抗日的坚固堡垒。1945年,他作为华中代表参加党的七大,会后奔赴东北,历任哈尔滨市委书记、牡丹江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在林海雪原中,他领导土改、剿匪,将牡丹江建成稳固后方,成为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何政委”的原型,为东北解放奠定基础。1948年,他调任铁道纵队党委副书记,带领军民修复铁路,为解放战争胜利铺就“钢铁运输线”。
1949年武汉解放,何伟任军管会秘书长,短短数月扭转城市混乱局面,被邓子恢称赞“为武汉新生立了大功”。随后赴广西任省委副书记,主持剿匪反霸、土地改革。1952年,调任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长期间,他经常深入工厂车间、寻常巷陌,一位老工人感慨:“这位共产党市长,真是咱老百姓的‘管家婆’。”此后,他历任外交部部长助理、驻越南大使、河南省委第二书记、教育部部长等职,无论在外交战线还是地方治理中,始终保持“深入群众、求真务实”的作风。
1973年3月9日,何伟同志在北京逝世。他的人生轨迹,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革命史——信仰迷茫时追寻真理,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建设年代里鞠躬尽瘁。正如他生前所说:“革命人永远年轻,因为心中装着人民与理想。”这份初心与担当,永远值得后人铭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