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尼勒克县武进高级中学的高三学子们收到一份跨越几千公里的特殊礼物:来自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学弟学妹们的“高考礼”——100余枚各具特色的手工书签。尼勒克县武进高级中学副校长、江苏援伊·常州(武进)工作组教育组组长袁莉娜感慨:“相信今天的书签将成为明天的桥梁,两地学子定能在交流互助中收获成长。”
江苏援疆工程以“输血”与“造血”并重、“扶智”与“扶志”同行,用科技突破地域阻隔,以情怀浇灌民族团结,在祖国西北边陲书写新时代的“苏伊答卷”。
教育组团帮扶,
拔尖计划点亮边疆未来
不久前,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与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开启“互换互学”教师培养模式,一批教师互换轮岗交流。江苏援疆教师乔本师发现这里的孩子在写作上文笔较弱,于是,他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江苏援疆教师、苏港中学副校长姜海波介绍,两校计划在未来三年将交流范围扩展至全学科领域,联合开发丝路文化校本课程,共建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持续为边疆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教育援疆的智慧与情怀,正在天山南北生根发芽。江苏以“组团式”帮扶为核心,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支援体系。
基础教育提升成果显著。扬州援疆教师陈朝明在新源县第二中学教高中物理,他创新线上教学模式,让不少同学从“怕物理”转变为“爱探究”,进步明显。在职业教育领域,“苏伊组队”点燃技能报国热情,师生们在国家级、自治区级技能大赛中斩获179项奖项。一项项荣誉背后,是江苏与伊犁携手培育大国工匠的坚定决心。
南京师范大学与伊犁州共建的“基础科学教育发展中心”,成为当地中高考命题研究、学科竞赛的孵化器;江苏教育专家跨越千里送教,为伊犁骨干教师注入新活力;22名伊犁学子赴江苏名校跟班学习,带回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颗颗梦想的种子;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170名学子获“苏韵伊情”奖学金,教育公平的阳光洒遍边疆。
面对霍尔果斯市生涯规划教育的空白,苏州援疆教师谈杰创新成立“苏霍逐梦生涯规划工作室”,整合苏州经验与本地资源,构建课程体系,开发特色课程,通过举办学生讲座、家长讲堂、教师培训等活动,累计覆盖师生千余人次,并联合共青团开展“职业面对面”大讲堂,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工作室立足高中、辐射初中,致力打造伊犁州生涯规划教育标杆,助力学生实现个人梦想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谈杰说。
接力织密“生命网”,
急危重症不出县
如果说教育是未来的希望,医疗便是当下的守护。
江苏援疆队伍助力完善伊犁“州县乡村”四级医联体机制,创新组团式、项目式、候鸟式、智慧式、托管式五式医疗援疆模式,积极打造“苏医生在行动”江苏医疗援疆服务品牌,系统实施先锋、培苗、博爱、携手四大行动计划,在治病救人、临床带教、基层义诊、临床科研、服务群众等方面多维度全方位发力,不断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让伊犁各族群众更有“医”靠。
1月27日,霍城县兰干镇的心电监测屏突然闪烁红光——村民艾尔肯·艾买提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村医迅速通过设备采集心电图并上传,县、乡、村三级医疗单位紧密协作、无缝对接,不到1小时,就将患者转运至县医院并成功实施救治,江苏援建的“心电一张网”在黄金时间完成“生命接力”。
霍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在援疆力量的强力推动下,成为自治区第一家开展“心电一张网”项目的县级医院,率先踏上医疗信息化变革的新征程——在13家乡镇卫生院、99个村卫生室以及众多基层医疗点,实现可穿戴式心电设备的全覆盖,成功打通胸痛救治的“最后一公里”。
危难中,更显仁者微光。江苏援伊·南京(江宁)工作组12名“组团式”援疆医生联合48名柔性引进医疗专家,聚焦重点专科建设,着眼医疗技术突破,开展45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当地“颅脑微创手术”“种植牙”“无痛胃肠镜”等医疗项目空白,让特克斯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
援疆医生不仅是生命的救治者,更是技术的传播者,在伊犁州组织线上线下千余场培训、12万人次的门诊接诊、4.5万人次的基层义诊,将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到牧区毡房。260项新技术落地生根,220项技术空白被填补,22个名医工作室如繁星点亮伊犁医疗星空。
急危重症不出县,这在当地曾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江苏援伊·泰州工作组柔性援疆医生与中组部援疆团队协同攻坚,开展甲状腺癌根治术、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等40余项新技术,累计完成手术2500余台。同时,泰州工作组助力县人民医院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让当地居民实现在家门口医治重症疾病的愿望。
“苏医生在行动”品牌不断增亮。南京市中医院、脑科医院等在伊犁分院挂牌,“润心明眸”公益行动已让7.1万名儿童接受先天性疾病筛查,844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这些数字背后,是江苏援疆医疗团队“以仁心守初心”的生动实践。
苏伊携手育人才,
共绘发展同心圆
从教育到医疗,江苏援疆工程始终紧扣“民生所需”,以“帮带提升”为笔,描绘饱含温度的民生画卷。在这里,教育援疆打破地域界限,让知识的河流润泽边疆;医疗援疆跨越时空阻隔,护佑百姓健康。
近日,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诊室,骨科专家们通过屏幕,与援疆专家赵理平、巩留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们进行骨科疑难病例远程会诊。这场跨越4700公里的“云端问诊”,标志着张巩两地“互联网+医疗”健康协作迈入常态化新阶段。赵理平自2024年10月进驻巩留县以来,已完成手术200余台,填补当地7项医疗技术空白。
江苏援伊·盐城工作组确立察布查尔县人民医院为试点单位,引进“名院长”嵇亚军任察布查尔县人民医院院长,创新构建“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全面提升的管理新理念,根据医院人才队伍发展所需,积极引进对口援疆省市县医院专家40人次,努力构建 “以市包院”“以院包科” 机制,采取直接“嵌入式”管理模式,变单一履职为全面授权,变分散发力为整体托管,辐射带动提升县域整体医疗水平。
一批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慢慢壮大起来。
为吸引各地学子来兵团四师可克达拉市就业,近日,江苏援伊·镇江工作组配合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组织部,组织重点企业、部分事业单位赴天津、郑州、青岛等地的5所大学,开展高校人才招引活动。在郑州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线下招聘会现场,22家四师可克达拉市重点企业及8家事业单位提供了620个岗位,涉及生物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吸引众多学子投递简历。
“我们将持续跟进此次高校人才招引活动的成果转化,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确保达成就业意向的学生顺利入职,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镇江工作组党委副书记、副组长,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惠说。
两地人民以心相交,共绘的不仅是当下的成就,更是未来的蓝图。
在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内,来自镇江的60岁“银发”教师徐君生,正在给学生讲解一道物理题解题思路。去年8月起,镇江工作组累计招募21名教学实绩好、有情怀的退休教师组团援疆。“银发”教师经验丰富、作风优良,既顶岗教学,又发挥传帮带作用,两所试点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教研教学比赛中的获奖层次和人数均大幅提升,教育教学成绩也大幅提升。
今年8月,镇江工作组将启动第二期“银发”教师项目,进一步推动“组团式”教育援疆提质扩面。同时,根据四师医院所需,采取“柔性引才+远程医疗诊研平台”方式,长期引进多名镇江著名“银发”专家医生坐诊看病。
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起点,江苏援疆工程将继续以民生为基、以创新为翼,让教育之光照亮更多梦想,让医疗之爱温暖更多家庭,书写新时代对口支援新篇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通讯员 李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