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老宅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展现江南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更为古城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日前,地处古城西北隅的陆润庠故居和太平天国军械所遗址相继启动保护修缮工作,将与周边的春晖堂杨宅等古建老宅一起形成特色文化街区,结合AR技术、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特色演艺等,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创综合体。
历史文脉跨时空对话近代工业
陆润庠是清代第101位状元,亦为苏州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陆润庠晚年担任末代皇帝溥仪之师,是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元老,主持起草清政府的“变法诏书”,参与设计清末“官制改革”方案。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他创办苏州苏纶纱厂与苏经丝厂,开创了苏州近代民族工业之先河,还筹集资金建设沪宁铁路,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先驱”。
陆润庠故居鸟瞰效果图
位于阊门内下塘街10号的状元府——陆润庠故居,原为陆氏七世祖、康熙状元陆肯堂宅邸,一门出两位状元,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属罕见。陆肯堂时期的“老状元府”原本规模较大,但是在咸丰兵燹中部分被毁。同治十三年(1874年),陆润庠在老宅之东修造“新状元府”,扩建后的宅邸占地2760平方米,以备弄为界,西侧为怀鸥舫,即“老状元府”,东侧为陆润庠扩建后区域,即“新状元府”。该建筑群体量大,规制高,2019年被列为苏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此次保护修缮,将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则,采用揭顶不落架、修旧存旧等修缮方式,依靠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最大限度修复建筑风貌,传承原有建筑历史信息,计划于今年底完工。按照“一宅一策”的工作思路,陆润庠故居将适时列入“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融入文化展览、数字艺术等复合功能,通过数字技术呈现陆润庠生平与苏纶纱厂历史,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推动古建老宅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利用”。
明式建筑群融入多元功能业态
太平天国军械所遗址位于马大箓巷12号,始建于明代,原为邱氏宅第,名为“慎修堂”,建筑整体坐北朝南,三路六进,占地近3000平方米。1982年,中路和西路部分建筑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前后,中路第三进大厅曾用作“和平里书场”,作为当时苏州市文艺院团退休职工服务中心的办公室使用、以及昆剧和评弹演出。
苏州和平里书场
作为古城区内为数不多的大型明式建筑群,太平天国军械所遗址整体布局形式及单体建筑的风格特征,都极具时代和地方特色,对研究江南民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目前,将逐步对该建筑群中路第一进至第三进和东路第一进辅房进行保护修缮,涉及木作、瓦作、墙体、油漆、铺装、园林营造等内容,最大限度保存原有建筑历史信息,恢复原有建筑形制特质和与之相关的环境风貌。
太平天国军械所遗址一期、二期鸟瞰效果图
“使用是最好的保护”,结合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后续将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活化利用,融入现代功能,植入博物馆、商务会馆、非遗文创、昆曲及评弹表演等业态,推动该建筑群焕发新生。
近年来,保护区、姑苏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的殷殷嘱托,坚持“精细、精致、精微、精雅”目标、“续、多、新”路径、“民生优先、安全优先、保护优先”原则,加快实施67处直管公房文物建筑保护修缮项目,31座古建老宅完成“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活化方向涉及现代服务、文化旅游、中医药产业等。接下来,将谋划第二批直管公房保护修缮项目,推动范氏宅院、西支家巷吴宅等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及科学利用,放大“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效应,持续做精新时代的苏州园林。
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编辑:小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