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蒋雨虹 杜铠兵
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主题是:“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Reading: A Bridge to the Future)。
具有启发性的地方在于,当我们谈论“未来”时,想到的往往是科技进步、产业革新,却忽略了一个更基础也更深远的问题:我们如何获得与未来对话的能力?
回顾过去,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厚积薄发的真谛;到苏轼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尽显读书养性之妙;再到冰心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九字箴言,答案或许就藏在我们每天静下心来仔细阅读的那一刻。
4月19日,万州区龙都广场,市民在全民阅读活动现场选购书籍。冉孟军 摄/视觉重庆
过去,阅读是一件日常的事,如今却变成了需要刻意安排才能完成的“目标”。智能时代下生活节奏愈发加快,当代人的阅读方式、阅读情绪乃至阅读价值观,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技术变革重塑阅读方式。今天的阅读,早就不只是“翻开一本书”那样简单。在过去,阅读或许就是一方桌椅、一本书、一杯茶,静心坐下来“细嚼慢咽”。而如今,阅读可能就是你在通勤的地铁上,只花五分钟就刷完一篇公众号推送的“极速解读版”;在等电梯时两分钟看完“一个视频带你了解某某”的短视频解说。不可否认,在当下,阅读的载体、路径、节奏都在改变。
信息洪流冲击阅读深度。你是否每天醒来一打开手机,就能看见各类平台的消息推送如潮水般涌来。这篇公众号上标注着“你不能错过”,那篇资讯上写着“你必须了解”。你努力抓住每一篇看似“必读”的内容,可当一天结束,却很难想起自己真正读过些什么。
在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或许不再是知识,而是专注力。很多人发现,自己越来越难集中注意力去读完一本书,这种“文化体力”的下降,不只是意味着阅读的“深度”正在被压缩,更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倦怠。
“读书焦虑”影响阅读体验。当代人读书似乎进入了一种奇妙的心理状态,越来越多人将阅读与“自我评价”绑定,陷入阅读焦虑。社交媒体上,“全年100本读书打卡”之类的挑战看似热闹,却也悄然加剧了集体焦虑。阅读不再是一种习惯,而是变成了“KPI”。
事实上,一本好书不在于你读了多少页,而在于它有没有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阅读从来不该用来比较,它是人们自我修复、自我丰盈的过程。
2月6日,重庆江北区图书馆鸿恩寺馆,市民在窗边阅读、学习,窗外的红梅竞相绽放。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今天,强调“有效阅读”的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与未来对话的底气。阅读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厘清的是,这里所说的阅读实则是一种深度的“有效阅读”,并不是对书籍的“浅尝辄止”。所谓有效阅读,不是指读得快、读得多,而是指那些能启发思维、塑造价值观的阅读。
有效阅读是个人成长的支点,打开书本,才能打开更多可能。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是一种积蓄力量的方式,是通往更深层次自我与未来世界的桥梁。读书不仅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还能让人得到智慧启发。
对个体而言,阅读的意义不在于对原文内容的记忆,而在于对独立人格与思想的培养。一个人读过的书,终将汇成他看世界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将决定他未来的高度与宽度。
有效阅读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凝聚共识,才能与未来对话。在信息分化的时代,不同圈层、不同意见之间的“理解鸿沟”愈发明显,而阅读,是跨越这条鸿沟的桥梁。
今天,我们的任务不仅要推动全民阅读,更要建设书香社会。因为一个由阅读者构成的社会,往往拥有更强的沟通力与凝聚力,更有可能形成共同的语言、共享的价值、共建的愿景。
有效阅读是国家发展的动力,用心读书,才能共建文化自信。一个国家的未来,不仅由科技发展决定,更由精神世界的厚度托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新时代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引擎。中国是一个崇尚读书的国家,“耕读传家”是中华民族从来没有断过的文化血脉,这种文化血脉不仅属于过去,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4月11日,渝中区七星岗街道开展“七星书虫·爱上阅读”主题读书会。记者 左黎韵 摄/视觉重庆
在快节奏的数字时代中,我们都在寻找一种更“有用”的阅读方式。但真正有效的阅读,从来不仅仅是技能训练,更是与未来对话的方式。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阅读,让阅读真正成为通往未来的桥梁?
从兴趣出发,把“要我读书”变成“我要读书”。有效阅读的起点,是对内容的“真情实意”。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稳的引路人。从自己感兴趣的书读起,无需“追时尚、赶潮流”,强迫自己去读“高大上”的哲学,有效阅读也可以是一本小说、一篇文章。只要能碰撞心灵、引发思考,就是有价值的。
找到节奏感,让阅读在“快时代”中“慢下来”。真正的有效阅读不必拘泥于形式,不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集中阅读还是碎片阅读,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实际上“读书的形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你是否找到自己的节奏,真正实现读有所思、读有所得。
阅读,从不是突击式的爆发,而是耐心累积的结果,正如朱熹在《读书之要》中强调,“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转变阅读观,让阅读从“任务”回归“修养”。许多人常常把阅读当作“打卡”任务,将读书变成一项指标。但真正的阅读是为了悦己,不是为了攀比。正如梭伦所说:“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应该是一场不设终点的修行,而不是一项“完成式”的任务。
真正的有效阅读,就是要摒弃“读完多少”的功利心理,回归“读懂什么”的本质。
当下,“有效阅读”不是一个奢侈的理想,而是一项时代命题。它关乎我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辨别方向,如何在技术更迭中守住思考。我们可能无法像从前那样,整日沉浸在书卷之间,但只要开始阅读,那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原稿点击:重庆瞭望|有效阅读,是通往未来的“慢能力”-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