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兵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湖南正努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迫在眉睫。湖南高校科研成果丰硕,但科技成果转化面临诸多挑战,应进一步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畅通科研成果转化渠道、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为湖南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紧扣产业需求,协同攻克技术难关。湖南作为中部地区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正加快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省内高校应主动对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等优势产业以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一方面,在学科专业设置上,高校应建立“产业需求-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快速响应机制。聚焦工程机械产业智能化转型需求,重点发展融合电气工程、电子技术、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智能装备与系统专业等交叉学科。围绕实施轨道交通产业“走出去”战略,加强列车智能运维、牵引传动等专业建设;围绕我省打造“航空动力之都”战略部署,重点培育航空发动机材料及工艺等特色学科;紧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增设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专业方向,改造升级传统制造类专业。另一方面,在课程体系改革上,构建“理论教学+实践实训+创新拓展”三层次课程体系。与龙头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化课程,将企业真实案例和最新技术标准引入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遵循“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反向设计逻辑,邀请企业家参与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推广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在长沙经开区、株洲高新区等产业园区建设实践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畅通转化渠道,释放科研成果效能。湖南是科教资源大省,应着力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完善“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双向转化机制。引导高校科研人员深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调研,精准把握产业技术需求;发挥“湖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技术评估、专利运营、投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试点“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成果共享”合作模式,缩短成果转化周期。二是打造全链条的转化服务体系。设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配备懂技术、懂市场、懂法律的专业团队;构建“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落地”完整链条,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专业化的中试基地;鼓励在长沙经开区、株洲高新区等产业园区建立校企联合创新中心,实现科技研发与产业化的零距离对接。三是以机制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建立以产业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将成果转化成效作为职称评审、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涵盖师德师风、基础知识、能力素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五个维度的立体评价体系;在重点高校试点建立“产业教授”制度,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
深化人事改革,培育产业创新人才。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创新高素质产业人才培养方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推动相关高校与三一重工、中车株洲所等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开设“订单式”特色班级,将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全面推行“双导师制”,支持企业工程师担任高校实践导师,参与教材编写、毕业设计指导等环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二是完善评价激励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评价方式,构建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针对高校教师,实施“学术成果+产业贡献”双维度考核,将技术转化、专利应用等纳入职称评定指标,鼓励教师赴湘江新区、株洲动力谷等产业园区挂职;对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团队给予股权激励,设立“湖湘青年英才计划”,加大对30岁以下科技人才的专项支持。评价学生时,提升实践能力权重,建立“学分银行”,认可其企业项目经历。三是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和竞赛、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与全省各地重点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结合,建设与新能源、大健康、人工智能等产业相关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平台,助力学生科创实践,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系湖南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地方工科院校‘大思政课’建设”(24YJA71006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