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4月27日,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邓联合做客深圳图书馆人文讲坛,以“思想修辞、巫魅遗痕与儒道对话”为主题,对《庄子•德充符》作出多维解析。本次活动由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深圳市云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邓联合介绍,《庄子•德充符》塑造了多个身形畸残的人物形象,例如,被砍断脚的王骀、申徒嘉,断了脚趾只能用脚后跟走路的叔山无趾,相貌极“恶”的哀骀它,游说卫灵公的跛足、驼背且缺唇者,游说齐桓公的颈部生瘤者,等等。
形与心、形与德、我与物……邓联合指出,这些畸人形象引人深思的问题包括:身形之畸残,怎样解释其缘由?内在之德与外在之形,二者孰重孰轻?自我与外物,怎样处理二者关系?身陷至暗之中,自我生命的终极安顿何在?由此,邓联合从思想修辞、儒道对话、巫魅遗痕三个维度进行解读。他认为,从思想修辞的维度看,通过内德与身形的反差,本篇主旨在于超越外在身形的束缚,以凸显人的内在德性。从儒道对话的维度看,庄子意在批判儒家的生命观念,抗拒并疏离主流社会的伦常观念。从巫文化的维度看,庄子笔下的畸人或与其时沦落于民间的残疾之巫有关,并且与《山海经》中众多类似畸残形象同属巫魅遗痕。邓联合表示,通过描写这些畸人形象,庄子想表达的巫魅精神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