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笑雪
“这十年,从一名特殊教育的学生成长为融合教育的受益者,我见证了国家政策对残疾人的托举,也亲历了社会对残疾人认知的温暖升级。”5月20日,在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全国自强模范、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黄莺,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
“2015年是我人生的分水岭。”黄莺说,2岁时一场高烧让自己永远失去了光明,6岁时就开始在盲校的寄宿式学习,“视障学生可选专业只有针灸推拿和音乐表演,没什么音乐天赋的我似乎只有一条固定的职业道路”。
直到看到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有盲人参加考试时,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黄莺曾经不敢想的大学梦,变得触手可及。
“再难也要坚持,再苦也要挺住!”秉承着这样的信念,黄莺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学生,以高出当地理科一本线85分的成绩,被武汉理工大学录取。
被录取后,辅导员打来电话问她需不需要给她安排独立宿舍,她拒绝了。“我渴望的不仅是‘上大学’,更是‘和其他人一样上大学’。”黄莺和同学们一起住进了普通宿舍,使用公共浴室、卫生间,“唯一的不同是宿舍被安排在一楼”。
入学后,真正的困难浮出水面。市面上几乎没有盲文版大学教材;看不见黑板,课堂板书对黄莺形同虚设;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公平地参与考核?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无数为我‘劈山开路’的人。”黄莺回忆,每学期开学前,辅导员会帮她将纸质教材邮寄到专业机构扫描成电子版,再通过读屏软件让她学习;考试时,学校专门准备电子试卷,允许她用电脑作答并延长考试时间;最艰难的高等数学课上,她在志愿者学姐一道题一道题的口述讲解下,抄写了300页盲文笔记,拿到了97分的期末成绩。大学期间,黄莺三年综合测评成绩专业第二,被保送为本校的硕士研究生。
这些细节背后,是政策的支撑和持续发力。黄莺告诉大家,自己的母校武汉理工大学成为全国融合教育试点高校之一,而自己成了这场改革的亲历者和受益者。
读研期间,黄莺不断“解锁”新的身份。2019年,她创办公众号“盲着看看”,为盲人学生提供求学指导和心理辅导。后来开始用视频记录日常,许多网友的留言从“盲人什么都干不了”变成“原来盲道长这样,以后再也不停车占用了”。一位企业HR看完视频后主动录用了一名单手残疾的应聘者,还有企业不断改进无人驾驶的无障碍设计。
“想要通过专业知识开展更多与残障相关的学术研究。”黄莺说,从2015年到2025年,自己从“特殊”走向“融合”,从“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这背后,是党和国家“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的法治保障,更是无数普通人的善意托举。
“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黄莺说,“推开接纳的窗,教育让我看见光,而融合,让光洒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