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8月16日报道:作为1993年创刊的老牌刊物,《书城杂志》曾与《读书》《随笔》并称中国读书界标志性期刊,其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风格深入人心。2024年12月杂志短暂休刊后,于2025年3月复刊。今年上海书展期间,一场聚焦《书城杂志》未来发展的研讨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为这本历经三十余载的人文期刊把脉定向。
《书城杂志》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创刊初期,《书城杂志》由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上海编辑协会主办,彼时,国内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倪墨炎主持杂志工作,其主要刊登的具有思想文化性的书评、随笔,在当时的文化圈中独树一帜。1998年,杂志拨归上海三联书店,开启了改版之路,尝试以大开本的形式呈现内容。
2024年12月26日,《书城杂志》发布休刊公告,这一消息令不少读者深感惋惜。令人惊喜的是2025年3月1日,《书城杂志》宣布回归。
复刊半年来,《书城杂志》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变革有目共睹。《书城杂志》三月号推出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阐释” 专题尤为亮眼。葛兆光、郑培凯等学界名家利用春节假期撰稿,从《史记》解读到昆曲文化研究,优质内容让这期杂志成功入选 2025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精品期刊展。半年间新设的 “漫卷诗书”“我的文学史” 等专栏佳作频出,多家学术公号、媒体平台转载其文章,形成广泛文化影响力。
复刊至今已举办6场高品质读书会。经销《书城杂志》的实体书店从原20余家扩展至65家,北京图书大厦、南京先锋书店等知名实体书店纷纷上架《书城杂志》;网络与实体书店发行量较此前增长九成。
从创刊时的 “一本综合性、有文化内涵的书评杂志” 到如今 “营造读书氛围,倡导理性精神,推广深度阅读,传承经典文化” 的办刊宗旨,《书城杂志》始终与 “书” 为伴。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说,在短视频冲击下,这份对人文深度的坚持尤为可贵。他深感,这半年来,深耕品牌有新的进展,如“书城大家”将通识教育、经典传播中珍贵的独创内容给了《书城杂志》的众多读者,杂志有了比以往更多书评文章,贴切反映出版界新近出版的国内外好书。“杂志需持续提升内容质量,依托专家学者深耕品牌,力争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阅读文化名片。 ”
市委宣传部传媒监管处副处长宋唯表示,《书城杂志》的重生是上海文化建设的喜事,体现了城市对深度阅读的珍视。面对数字时代挑战,她建议杂志加快数字化转型,尝试与其他文化类新媒体、各类文化场馆及社区合作,从“书房阅读”到“全域渗透”,从“杂志出版商”到“阅读服务商”转型,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升级、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