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清晨,李信英像往常一样,准时推开公寓楼的大门,擦净值班台、检查消防器材、填写消毒通风记录……这样的工作她已经重复了17年。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七公寓的值班员,李信英不仅坚持在节假日也要“把门看好”,还做到熟悉每个同学的个性。
“这栋楼里的每个孩子我都认识!”李信英指着墙上的宿舍分布图,700余个名字对应着不同的房间号,也对应着她脑海中鲜活的记忆,“王同学肠胃弱我得告诉他少吃外;刘同学要参加演讲比赛,这几天紧张得睡不好;陈同学腿受伤了,要叮嘱他按时敷药;张同学有低血糖,得提醒他要随时带着糖……”每当提起这些,她的眼睛就“亮”了起来,像是说着自家孩子的趣事:“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离家求学不容易,我能做的就是多记着点、多看着点。”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公寓里这个不大的值班室,一直盛放着无数个学生们和李信英的“秘密”。
张同学至今还记得,大二那年的冬天,他因对即将到来的演讲比赛缺乏自信,拿着演讲稿,在宿舍楼下来回踱步,考虑再三,最终鼓起勇气敲开值班室的窗户——比起怕打扰备考的室友,他更确信这个总是面带微笑的李阿姨是他值得信任的人。
“您能当我的第一个观众吗?”张同学满怀期待地向她提出了这个请求。她耐心地听完张同学的演讲,眼中满是赞许,她十分肯定地说道:“讲得很好!”后来,张同学演讲比赛获得了三等奖,兴高采烈地找到李信英:“在台上想起您的鼓励,我瞬间就不慌了。”
提及这件事,李信英微笑着说:“我哪里懂得演讲,但我知道孩子们在成长路上,太需要肯定了!”
2022级的程同学在采访中回忆道:“有一年期末考试,我压力特别大,李阿姨主动找到我,拿着从家里切好的水果,还提醒我考试别太紧张,要注意休息。”程同学没想到,自己的备考状态,都被这位细心的“楼妈”看在眼里。
更多时候,值班室成了同学们的“心灵驿站”——失恋的男生在这里哭诉过,考试失利的同学在这里寻求过安慰,面对工作选择难题的学生也聊家常式地给她说说......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往来中,这个不大的值班室,渐渐成了同学们的“心理疗愈空间”。
李信英始终觉得,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就是能给孩子们提供实实在在的“情绪价值”。她常抚着值班登记簿,对新来的值班员说:“我们值班员或许教不了知识,但能让学生们知道,在这栋楼里永远有个地方存着他们的心事。”
每逢传统节日,李信英总会给学生们带来别样的惊喜,比如端午节的咸、甜两种口味的粽子,中秋节的饺子等。而同学们也纷纷用自己的方式,给她送来祝福:母亲节时值班台上的康乃馨,冬天下雪时男生自发组成的“铲雪突击队”,同学们从全国各地寄来的二十几张明信片......“这其实就是我和学生们之间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我在守护他们,他们也在用爱回馈着我。”李信英经常感慨,值班员的工作琐碎又平凡,有时难免会觉得枯燥,但正因为有学生们的陪伴,有他们给予的“关心”,让这份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还有无数个“李妈妈”正用不同方式,诠释着“守护”的含义。打饭阿姨记得每个常来学生的口味、维修工人暴雨中抢修电路、保洁员把卫生打扫的干干净净......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却用朴实的行动,编织着校园里温暖的故事。正是这些平凡的身影以晨光为笔,以汗水为墨在时光的画卷上,描绘着劳动者的温度!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郑莉 通讯员 李志强 陈思思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