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出自《列子》。「仲尼」即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名丘,仲尼是他的字。
在《仲尼》一文里,列子认为,当时「(鲁国)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而孔子提倡的诗书礼乐已失去了治乱的作用,成为鸡肋。所以,列子提出应以道家思想,让迷惘的士人们保持心灵安宁。
本文选取《仲尼》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仲尼闲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
孔子独自闲坐,
子贡在旁侍奉。
看见孔子面露忧色。
子贡不敢去问缘由,
就出去告诉了颜回。
点评:「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孔门十哲之一,善于辩论,办事通达,曾在鲁、卫两国为相。「颜回」字子渊,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被尊称为「复圣」。
一日,孔子独居闲坐。旁边侍奉的子贡,看到老师面露忧色,内心不解,于是就出来找颜渊帮忙。
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
你只知道乐天知命里没有忧愁的一面,
却不知道乐天知命也饱含的巨大忧愁。
点评:颜渊听说老师,心情不好。于是,就在门外弹起琴来。孔子听到琴声,就把颜渊召进屋内。
孔子问弟子:「你为何这般快乐?」颜渊回答说:「因为老师说过,乐天知命才会无忧。」孔子却答道:「你对乐天知命理解得还不够,乐天知命也包含着巨大的忧愁啊!」
修一身,任穷达,知去来之非我,亡变乱于心虑,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
修养身心,任由其穷困或显达。
懂得人生的变迁不由自己决定,
内心不因外界纷乱而迷失自我,
这就是乐天知命带来的无忧啊。
点评:孔子认为,颜渊虽然理解、且做到了「乐天知命」,但是,这并不是它的全部内容。
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
鲁国君臣丧失往日高下尊卑的等级秩序。
仁义与道德日益衰退,
人性与真情日益淡薄。
点评:孔子曾经一度相信做到了「乐天知命」,就不会让自己忧愁。然而,理想越丰满,现实越骨感。他早年努力修编的《诗》与《书》,本来是端正礼乐制度、治理天下的。
但是,鲁国的君王和臣民已经丧失了,应有的尊卑等级秩序。孔子不得不承认,之前所做的努力,已得不到实现。反而成了他心中最大的忧愁。
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
做到无乐无知,
才是真乐真知;
所以无所不乐,
才会无所不知,
又因无所不忧,
才会无所不为。
点评:孔子最后幡然醒悟,既然所修的《诗》《书》礼乐无益于救助乱世,何必为之烦恼呢?既然修之,是因为乐天知命。那么,知道它不能对世道有所改变,让自己坦然接受,不也是乐天知命吗?
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辩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
颜回能够仁爱却做不到适时变通,
端木赐能巧辩却做不到缄默内敛,
仲由虽然勇敢却做不到适时退让,
颛孙师能庄重却做不到谦逊合群。
点评:「由」即仲由,字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孝顺。仕卫时,死于孔悝之难。「师」即颛孙师,字子张,孔子曾说其志向过高,将流于偏门。
在孔子看来,颜回的仁爱胜过自己,子贡的辩才胜过自己,仲由的勇敢胜过自己,颛孙师的庄重胜过自己。但是,他们都有相应的缺点。而自己兼具仁爱、辩才、勇敢和庄重,却没有相应的缺点。
得意者无言,进知者亦无言。
领会真意的人,不需要去言说。
什么都知道的人也不需要言说。
点评:列子认为,将无言当做表述,本身就是言说。而那些什么都知道的人,说与不说,其实都是在表述。
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
别人游览时,有什么就会去看什么;
而我的游览,是为了观察事物变化。
点评:壶丘子老师问列子,为何喜欢游览?列子回道:「自己喜欢观察事物的变化,而别人却是随意地去看。」老师听完后,不认同学生的看法。
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
向外游览,就会要求外物完备不缺;
反观内心,能从自身获取充实完美。
点评:壶丘子认为,如果致力于外部游览,将不能够观察内心。而从内心深处求取充实完美,才是游览的最高境界。
无用而生谓之道,用道得终谓之常。
没有什么凭借却能生存,叫做大道;
依照大道使生命终结的,叫做常理。
点评:列子认为,道之所以亘古长存,是因为它无凭无依。又认为,依生存之道而死的,称为不幸。以死亡之道而生的,称为侥幸。反之,则为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