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背景,寄托了上千年数辈人的“思念与团圆”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月圆人团圆,古往今来,皆以此时共庆佳节。自古诗词中,我们便能感受到那份浓厚的思乡之情与对团圆的渴望。
中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仅次于春节的重要传统节日。团圆,是中秋亘古不变的主题;圆月,又给人们带来诗意的美好与人生的怅惘。
中秋,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日。一家人围坐,品尝着月饼,欣赏着那一轮明月。此时,诗词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中秋的美好回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这句诗,道尽了人们在中秋时节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在这佳节之际,愿每一位游子都能仰望那轮明月,心中涌起对家乡的思念与祝福。
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明月总是能够将彼此的心紧紧相连。愿这明月带去我对亲友的祝福,愿你们的生活如这明月般皎洁,心中有光,前路无惧。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这团圆的时刻,愿每一口月饼都能传递出浓浓的亲情与友情,愿每一声祝福都能化作心中的月光,照亮彼此的生活。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那份对故乡的眷恋,永远不会改变。愿每个人都能在这中秋佳节中,找到那份归属与温暖,愿我们的心灵在这轮明月下交汇,彼此相拥。
王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月是故乡明,情系月光中。”
愿我们的未来如这明月般光辉灿烂,愿每一个梦想都能在明月的照耀下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装满思念的中秋节
1.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
2.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3.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黄景仁《绮怀十六首·其十五》
4.与君千里共明月,思子一日如三秋。—— 黄庭坚《寄怀蓝六在延平》
5.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6.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秋风词》
7.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8.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唐珙《题龙阳县青草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唐《月夜忆舍弟》
大诗人杜甫写出了古今中外多少游子的乡愁和无奈!
他乡纵有千盏灯,不及故乡月正明;他乡纵使花满城,不及故乡水绕林;他乡纵使遍地金,不及故乡泥土肥!
无人与我酒对月,无人知我心中阙!
踏遍山河万里,还是故乡最亲,繁华落尽,终是平淡最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场白露一场霜。”
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天凉了,万望珍重,勿忘添衣。
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白露,是承载思念的时节,别忘了给想念的人致一声问候,寄一份相思。愿每一份思念都得到回应,每一份深情都不被辜负。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有诗意的节气。《诗经》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唐朝文学家元稹说:“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诗圣”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太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道出了白露时节特有的意境之美。
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候鸟带着秋思远行,人间也将迎来中秋。秋水长天,金风送爽。低垂的稻穗、累累的硕果、与劳作的人们,都在等待着与丰收的团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夫此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个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诗词,张九龄是诗,相体栽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体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但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生的悲欢离合,如同月亮的阴晴圆缺,总是充满了无法预料的变数。遗憾,如同那夜空中明亮的月光,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无法掌控所有的变数,只能承受遗憾的存在。然而,我们可以通过珍惜当下,让遗憾变得微不足道。
月有阴晴圆缺,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循环往复。人类的悲欢离合,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这是人生的一种常态,里面包含了深沉的对人生遗憾的感慨,所以,既让我们感到启示,同时又感动了我们。后边说“此事古难全”,从古至今都这样,我们无可奈何,那么我们只能有美好的真诚的祝福。这祝福,不仅是苏轼对他的弟弟苏辙,同时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美好祝福。苏轼在词里融进了他自己的情怀,变成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唐代]·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秋宵月下有怀》中写道: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自古便有赏月、吃月饼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季羡林先生在《月是故乡明》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歌曲《牡丹江》里唱到: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这是重逢的日子,是思念的一刻。无论与家人团聚;又或是对月怀远,月饼不管什么馅,都比不过平安团圆。跨过山河,越过人海,我们终有相聚之时。
一轮明月,两样情怀。今晚的月亮,是我能给你的最好的节礼。遥之愿:诚与君念,国兴家和,月圆人安。
《古朗月行》
唐代 ·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古朗月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开头写孩提时代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最后表达为月亮的沦没而心中感到忧愤不平。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月亮从古至今,连接着众人的情感。低头赶路,也别忘了抬头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唐代诗人王健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经典中秋诗,
诗意是:明亮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好像给地面铺上了一层白霜,树荫深处,聒噪的乌鸦也停止了喧嚣进入了梦乡。冰冷的露水无声无息的湿润着桂花。今夜月色极佳,普天之下必定有无数人在今晚一同赏月,不知道这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呢?
这首诗,意境很美,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和一种悠然不尽的韵味,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诗人借景抒情、望月怀远,读来韵味无穷。诗人运用优美形象的语言,传神贴切的想象,将人们带入到了一个凄婉动人、意境高渺的境界,能让人产生无尽的神思和情感。
中秋月色,望月怀人。这首诗是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在外游子的思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美,叫花好月圆;有一种福,叫家人团圆;有一种情,叫望月思念;有一种爱,叫真心祝愿。中秋,月最明亮,情更深长。月圆时心怀祝愿,月缺时别再伤感。
活在这个世间,有人牵挂,路再长,也坚持;有人牵挂,苦再多,也有甜;有人牵挂,身再痛,心也暖。中秋之时月圆明亮,人们赋予月亮圣洁的情感,人们畅谈美好的传说,把“花好月圆”当成一种寄托,更把“月圆月缺”看作悲欢离合。中秋是一年之中最充盈最完美的节日,它有最皎洁明亮的月华,隔空对月的相思。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诗中传播最广的诗,应该没有异议,不论南方北方,不论国内国外,只要是中国人,几乎人人都会背这首诗。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李白望着天空的一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全诗似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李白走了千年,思乡却一直延续了千年。《静夜思》里藏着每一个炎黄子孙共同的思乡情。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月亮在古人心中的意义,是寄托情感与文化象征,体现对自然的敬畏和美好愿景的向往。
比如,表达相思之情,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表达离别之痛,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亦或是用月亮来表达清高、雅致的情感。“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江花月夜》
唐代 ·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初唐诗人张若虚仅存两首诗作传世,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被赞誉“孤篇盖全唐”。这首诗全诗连用14个“月”,却丝毫不显重复和把春、江、花、月、夜等景象写得静谧美好。即使孩子不能理解词句,也会在朗诵的时候被其中的意境感染。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艺术境界。
李泽厚先生更称,它是古代第一首有宇宙意识的诗!
闻一多先生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被贬谪后,从繁华的京城来到偏远的江州(今江西九江),内心孤苦。在中秋夜晚,他独自走在湓浦沙头,作诗《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200年前的中秋,白居易站在湓浦沙头水馆前,吟诵着这首《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千百年间,这轮明月承载了无数异乡游子的乡愁。月亮亘古不变,思乡情连绵悠长,它赋予中秋无限寄托,也让这个节日的情怀愈发沉淀。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常抚摸着苍茫的夜色,在彷徨中裹挟一种莫名惆怅,也曾常常眺望着遥远的远方,在深夜的思念中泪眼模糊。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代: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御街行·秋日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此词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情;下片以抒情为主,通过写作者长期客居他乡,不免被如素练般的月光感发出阵阵思愁,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词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有评词者谓此词情景两到,堪称情景俱佳的名篇。